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扫描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突破核心技术 服务新兴产业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3-05  |  【打印】 【关闭

  

  新能源大楼

千吨级生物质气化合成二甲醚系统
■本报记者 王卉 通讯员 谢舜源
  “今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避免再出现光伏产业面临的被动局面——用户在国外、产业在国内的困境。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真正目标是要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减排,所以只有用户在国内才是正确的道路。”
  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所长吴创之如是表示。
  广州能源所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研究领域。
  对于广州能源所的“一三五”规划,吴创之介绍,主要是根据突出特色、发挥原有学科基础这两个原则,定位于突破可再生能源在开发应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同时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结合起来,为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及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着力突破传统化石能源替代和节能减排战略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广州能源所的“一二四”
  作为体量较小的研究所,广州能源所将其规划凝练为“一二四”,即除了一个定位,注重两个突破和四个培育方向。
  吴创之表示,由于可再生能源在国内产业基础和发展背景,不像传统产业那么坚实,广州能源所凝练的两个突破是:第一,进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和应用,形成集成技术示范和解决方案,突破可再生能源资源分散及不稳定性的制约;第二,形成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技术解决方案,突破生物能产业化过程中资源和成本的制约,突破生物能的规模化、高质化利用瓶颈。
  这两个突破面对的共性问题,就是可再生能源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资源分散、不稳定、品质低,转化和利用困难。“这就需要高效、低成本利用技术和利用模式。”
  对于四个培育方向的确定,吴创之介绍,主要是针对将来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而目前在国内研究较少或者刚起步的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前瞻性部署。
  其一,以国家实施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专项计划为契机,对于今后有望形成我国重要新型燃料的可燃冰,提供开采理论和商业化开采的技术方案,推动其从实验研究向工程化应用发展,以便于规模化开采和利用。
  其二,对于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而又有战略意义的深层地热、海洋能利用,进行技术探索。
  其三,对于太阳能利用,除了已出现的光伏热,探索利用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探索太阳能直接高效利用的新途径。
  其四,推动建立我国低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如碳交易机制、碳合成、低碳能源发展战略等。
  注重三方面技术集成
  和有些研究所关注的传统分布式能源不同,广州能源所关注分布式能源将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吴创之解释,其特点在于,在没有传统能源为主体的情况下,进行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种能源结合,形成独立可调控的满足用户需要的系统,目前主要在做三方面的技术集成:
  其一,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中急需低成本清洁能源的现实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农村提供热、电、气,改善农村环境和可再生能源供应水平。
  其二,抓住国家开发海洋的战略需求,以风能、太阳能、海洋能以及储能技术这几个核心技术为主,建设满足不同海岛需要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其三,以服务城镇化为目标,解决城镇和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来降低其传统能源的集成技术,以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际这也是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部分。
  广州能源所的分布式能源计划,正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建成3个这样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大规模、分散式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技术支撑。
  在生物能突破方面,广州能源所提出多种技术路径、多种产品、合适规模三个基本原则,目的是把生物能转变为与传统能源接口的高品质能源。同时也试图开发出新的生物能利用工艺,包括液化、气化转化工艺。为此,该所将在全国不同地区针对不同情况,开发核心技术,建立8~10个示范工程,引领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为探索不同生物质能源商业化模式,广州能源所也在着力培育有行业地位的生物质能产业化公司,以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4个这样的公司在运作,分两种形式:一是广州能源所提供技术,对方做市场,研究所获技术收入;二是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和技术,作为股东参与技术推广。
  通过这样的多个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公司,吴创之希望,在3~5年内,能源所的技术能实现年利用生物能50万~100万吨的目标,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路径,而不只是提供技术支撑。
  最新进展
  广州能源所的“一二四”中,在海岛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方面,广州能源所已承担国家海洋能专项,正在建设2兆瓦独立海岛可再生能源系统,2013年计划完成风能、太阳能、海洋能为主体,满足2000人海岛需要的整个能源供应系统,将使海岛能源成本比现在使用柴油减少30%~40%。“十八大提出我国以后要成为海洋强国,今后国家开发海洋资源,这将成为重要支撑。”吴创之表示。
  另外,在生物能方面,广州能源所承担国家12项“863”计划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目前已完成利用生物燃气代替工业用天然气,在天然气比较贵的南方沿海地区,用能成本可降低30%。在2012年,多个项目总体利用规模已经达到15万吨/年,一年相当于供应6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吴创之解释:“这意味着,如果一家每个月用30立方米天然气,可以解决200万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气。不过由于城市公共管网的制约,目前我们主要是工业利用。”
  对于光伏产业为什么会出现目前这种局面,吴创之解释,主要是原有外国政府实行高补贴,政府投入较大,在经济遭遇寒冬的情况下,欧洲等国在采取很多办法,以降低其市场发展速度,以免政府补贴负担太重,反倾销只是表面现象。
  而广州能源所的突破,最主是要运用系统集成,提高能源实用性、降低成本,最终目的就是不要让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政府负担。“比如生物质代替天然气,如果不用太多政府补贴就可以盈利,在我国才有市场可言。”
  广州能源所目前所面对的挑战则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都是新发展领域,行业不成熟、政策不完善、大家对其认识不全面,“这样就需要通过两个突破,降低成本,最后通过示范新型产业,让大家认识到,它既有战略意义,又有实用意义。”吴创之对其前景不乏信心。
《中国科学报》 (2013-03-05 第7版 创新周刊)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