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文化活动
  经验介绍
  书画苑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文化 > 创新文化 > 经验介绍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发表日期:2009-07-31    编辑:admin_182344   打印          【关闭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将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支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和创新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研究所自身特点,以创建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大力抓好创新文化建设,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脚踏实地,不搭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把创新文化建设工作融于各项实际工作中去,融于研究所创新工作和改革工作中去。目前,全所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创新文化氛围。

一、统一思想 组织实施
(一)领导重视 做好宣传 统一认识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先进文化。而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工程的五大目标之一。
所领导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文化对研究所的创新工作,就如同大厦的基石和支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形成了共同认识,即先进文化凝聚力量,先进文化树立品牌,先进文化创造效益,先进文化是促进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支柱,是促进研究所团结稳定的基本保证。为此,在多次召开的所领导班子会议、中层会议及其它会议上,所长、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在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专门邀请中科院郭传杰副书记到所作专题报告,在职代会、党员会议、青年会议、全所大会上,所长、书记也多次进行宣传,使全所广大职工提高了认识,并自觉参与和落实到行动上。

(二)领导挂帅 制定规划 组织落实
  为使创新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首先在组织上进行落实,研究所成立了由所长直接主管,党委书记具体负责的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所长助理具体落实研究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确定创新文化建设的责任制和检查落实制度。同时,制定了研究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落实保障措施。并紧密结合研究所的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推进和科研工作的活动进程,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理念先导 协力创新
  研究所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一流研究所”这一战略目标,提出“党建是核心,目标是动力、人才是主体、机制是保障、文化是支撑”,“以创建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联合是方法论”,“区别领域显示度与工作显示度,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理念,在研究所大力构筑“以人为本”的“求实、开拓、团结、奉献”的所风,弘扬和塑造“爱所敬业,求真务实、崇尚创新、协力奋进”的能源人精神。并提出“每个职工为知识创新工程事业的一分子,每项工作内容为知识创新工程事业的一部分,每个职工必须为知识创新工程作贡献”、“所兴我荣,所衰我耻”,“国家队要做‘顶天立地’的工作”,“不断追求自身在社会的存在价值,不断增强能源所的综合实力”,“科学家的个人兴趣和事业发展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居安思危,开拓创新”等口号。把研究所的发展与职工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倡导大局意识,发展眼光,以先进的理念来引导和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努力使改革创新工作得到全所广大科技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并自觉地积极投身到研究所的知识创新工作中去,共同推进研究所知识创新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党建 模范带头
  广州能源所在创新文化建设中,所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注重加强党的组织、作风和思想建设,所党委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通过民主评议、支部生活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发挥党员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科技骨干和管理骨干特别是年轻有为的青年带头人和在学研究生发展到党内,目前创新队伍中党员占35%。近年来,共发展党员12名,其中陈勇、吴创之、姚小桂三位同志分别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五四”青年奖章、中科院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增强了党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发挥了党组织的先进性。
  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党政领导班子紧密配合,团结一致,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所长以高度的敏锐性,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中科院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方向,以“超前半步”的发展意识,大力度地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所党委担负起“政治核心”的保障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和群众思想工作,为改革创新 “保驾护航”。同时所领导班子成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既分工又协作,既民主又集中,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作用,大力推进创新工作的开展。研究所在组织上建立了完善的“四会”制度,即所长办公会,所务会和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及职代会制度。每项改革进程,每项重大的工作都相应地通过“四会”,形成共识后分头执行。党委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机构的布局而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发挥党员在改革创新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通过党、政、工、青、妇、研究生会和离退休老干部、职代会等渠道广为宣传,认真讨论,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研究所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充分的民主保障机制和安定环境。

四、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队伍,是我所改革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实现研究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将直接关系到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多年来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创新队伍的建设,本着“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严考与激励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政治与事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在“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上下功夫,并将人才工作的重点转变到将帅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在加紧加快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积极引进人才 开拓新增长点
  结合研究所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的需求,积极进行高级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根据研究所的科技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共引进各类人才10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2人,硕士3人,本科生3人。引进人员中,博士以上人员占40%,硕士以上人员占30%,提高了引进人才的学历。结合研究所科技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流动人员政策,积极引进高级客座人员共26人,其中聘请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级12人,副教授级13人,这些引进的各类人才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对我所科研工作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如2001年引进的常杰博士开展的生物质液化和生物质制氢研究,黄海涛博士开展的垃圾与生物质燃烧污染控制研究,在短短一年内分别建立起了各自的实验系统,并已取得成果,为我所生物质能和垃圾能研究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自费”引进的樊栓狮博士在气体水合物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突出进展,其科研成果在国际一流刊物频频发表,引起同行瞩目,为我国、我院在该领域作出了“三性”贡献。

(二)、用好现有人才 成为中坚力量
  在用好现有人才方面,先后启用了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科技与管理骨干,使他们成为研究所的中坚力量。在科研队伍中,9个首席科学家团队中,首席科学家、研究主任和高级助理共有26人。其中35岁以下的12人,占46%;36岁至45岁的9人,占34.6%;在管理队伍建设上,三个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平均年龄为32岁。
在稳定人才上,研究所搞活了分配制度,加大了对人的投入,在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科研经费和机制保障上都加以改善,并为他们积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与此同时研究所还特别为不同科技人员购买了不同的商业保险。

(三)、储备未来人才 做好培养工作
  在积极培养未来人员上做了大量工作。共培养在学研究生69人,其中博士生16人,硕士生53人。目前,所的硕士生名额已由1998年的每年5名增至28名。
  在积极提高和培养在职人员知识水平方面下大力气。两年来,共有75人次出国考察、学习、培训,还组织了部分人员的在岗提高培训。

五、制度建设 依法治所
(一)提高认识 以人为本 把握原则
  研究所制度建设是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氛围不可缺少的。由此,广州能源所在创新文化建设中根据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依法治所”的思想,将制度建设作为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把“按章办事,依法治所”作为全所职工自觉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而使研究所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同时,在制度建设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原则: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改革,激励创新,保障创新战略目标的实施;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依法施政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各级领导的指导和监督。

(二)制度建设 落到实处 良性循环
  广州能源所在制度建设中,首先对研究所历年来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进行了清理,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进行汇编,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制度汇编》,收入廉政建设、工作制度、科研管理、人事教育管理、财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八大部分共47个规章制度。研究所的科技产业公司和后勤公司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有了制度领导带头执行,所务公开制度是所领导积极推行的制度,从所长的任期目标、中层干部的公开选拔、年度财务计划及开支情况、所领导接待费的开支以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及时通过张榜公布、所领导接待日、职代会等途径进行公开和接受群众咨询,增强了所领导的自我约束力,减少了领导和群众间的误会和矛盾,促进了研究所的团结和稳定。在去年省直机关推行厂务公开交流会上,我所执行的情况受到好评。
  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如在2000年科研团队的考核中,根据考核条例,某个团队考核不合格,首席经过调整思想,采取措施,2001年取得了优异成绩,团队考核获优秀。目前,按制度办事已成为全所广大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规范行为 以德兴所
(一)、规范行为 继承院风 发扬所风
  广州能源所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倡导以德兴所的思想观念,加强全所职工的行为规范,继承院风,发扬所风,大力促进创新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科学道德、科学修养、脚踏实地、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直是能源所大力提倡的工作作风,我所的老、中、青各类科技人员都能发扬这一优良的传统,脚踏实地,以坚实的科研基础,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优异的科技成果。如青年首席科学家吴创之带领的生物质能团队,对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目前已在国内外大量推广,获得了科技部的认可。以陈勇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固体废弃物能实验室团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城市固体废弃物基本数据库;同时在广东博罗建成了首座日处理200吨垃圾的综合利用处理示范厂,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评为“全国优秀环保科技工作者”。
  另外,我所的许多科学家,包括年轻科学家,不计名利得失,以良好的科研道德深深感染和教育着年轻一代科技人员。如陈勇研究员艰苦创建了城市固体废弃物能的研究方向,并一直担任该实验室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通过多年艰苦地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被授予优秀团队称号。但他为了培养和锻练年轻人才,主动退下了首席科学家的岗位,让其它青年同志担任。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以德兴所,我所还组织了创新案例的研讨和案例集的编印工作,广为宣传,深入探讨,努力凝练科学目标、启发科学思维、探索科学方法。此外,研究所还制定了科研骨干学术报告会制度,青年学术报告会制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制度等。

(二)爱党爱国 无私奉献 溶于工作
  研究所在改革和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扬“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作为核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溶于具体的工作中,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通过机构改革与体制改革,对各科研模块进行明确定位:科研模块,根据国家需求做出有显示度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三性”工作;产业公司,以股权促进产业的发展;管理部门,以优质服务、高效运作为核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力争每个职工都能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做好工作。同时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实现研究所的战略目标而做出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我所科研任务重,科研人员少,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各实验室都加班加点,奋力拼搏,充分体现了敬业爱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许多科研团队对于项目结余经费不是首先提成分奖金,而是把其中大部分或全部用在实验室建设。管理部门虽然人员精简,但面对大量的工作,每个人都以饱满热情和拼搏的精神,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三)团结协作 加强沟通 促进发展
  为了增强研究所的创新实力,研究所一直强调团队协作精神,群体作战能力。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及正确的引导,团结奋斗、协作创新的文化氛围已在所内基本形成。首先所领导从自身做起,党政领导班子内部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围绕目标,齐心协力,促进了领导班子思想高度统一、行动协调一致的工作氛围的形成,构成了一个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同时,所领导通过不同场合,多种方式,主动与各部门、团队、中心、公司沟通,积极参加部门举办的各类活动,积极倡导部门间、团队间、公司间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形成了一种目标统一、关系融洽的人文环境,建立了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大为加强,极大得促进了研究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知识传播 奉献社会
(一)社会公益 积极参加 服务社会
  能源所在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中,着重加强研究所社会形象的树立,并将其作为一个形象工程来抓,同时结合院地合作职能,努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首先积极参加社会的各项公益性活动,如承担了九运会“圣火采集系统”和“圣火汇集系统”的研制工作,承担“九运”珠海游泳馆的建设工作,为“九运”会的成功召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充分发挥中科院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如陈勇研究员先后应邀作为广州、湛江、顺德、山东泰安市政府的决策顾问或科技顾问,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积极派出科技副职到广西贺州市任副市长、海南三亚市任副秘书长、丰顺科技局任副局长、广东遂溪县任县长助理等职,向珠海市输送副市长。同时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才力,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得到了社会的称赞与肯定,陈勇研究员被中国科学院授予“院双文明建设标兵”称号、广州能源所被评为省直机关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科技先进集体单位、所班子被分院推荐为先进集体上报中科院,所党委被两院党组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先后获得了许多的荣誉或奖励。

(二)对外宣传 树立形象 作用良好
  为树立中国科学院的良好形象,研究所着重加强了宣传工作,仅2001年在“科学时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广州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报纸上宣传、介绍我所科技成果、先进人物和知识创新的文章近百篇。“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播放我所科技成果和先进人物的消息共10条。其中“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科学博览”栏目为我所免费制作和播放长达8—20分钟的“气体水合物”、“生物质气化”及“海洋能”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一、二、七、十频道连续播放。此外在院网主页、也有大量的能源所信息,部分还作为要情上报。创办了广州能源所内部月报“新能源天地”,传播了知识,树立了形象。
  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促进了研究所科研业务的发展,而且扩大了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仅2002年研究所就有137人次进出境。

八、园区建设 面貌一新
(一) 因地制宜 建设园区 美化环境
  在园区建设上,研究所不等不靠,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自行投资约600多万元对黄花岗园区和五山旧园区进行了改造。提供了活动场所,改善了工作环境,增强了发展信心,显示了发展实力。

(二) 新区建设 不等不靠 加快步伐
  广州能源所根据创新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要将五山园区建成能源所的创新园区,同时明确了园区定位:“建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体现国家水平的高技术研究基地,建成本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建成具有本领域特色的科普示范基地”。为加快园区建设,实现建设目标,研究所成立了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编印了园区建设简报,通报园区建设情况。
  目前,所有上报项目均获中科院批准,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6100平方米的中试楼已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11000平方米的10层新能源大楼项目已建至第七层;其它工程也在紧张有序得建设中。2003年底基本可以完成研究所的搬迁工作。

九、形象标识 凝聚力量
  广州能源所在创新文化建设中,还非常注重研究所的形象标识的制作工作。进行了研究所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其中研究所的标志经过深入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定稿。标志呈圆形,有蓝色和橘红两个主色调,明确体现了中科院的战略定位,领域特色及开拓创新、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追求发展的理念,传达了再生能源循环往复,永不枯竭的特征和新能源人生生不息、动力无限的精神。目前,标识系统已在黄花岗园区、五山园区广泛应用。

十、不足之处 努力方向
  广州能源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在全所职工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感觉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核心价值理念还未能深入每一位职工的心中,待进一步地深入宣传,并列入明年科研团队、管理部门和党支部的工作目标,通过宣传教育,把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转变为职工自身追求的理念。
2、少数职工对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不热心,有待于进一步引导,同时把创新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要求列入明年职工考核指标。
3、新的管理文化还在实践中,根据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要往深里去往高处提的新要求,我所尚需进一步提高。通过向先进单位学习,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促进管理文化迈向新的台阶。
4、少部分职工对规范和制度的执行还不够自觉,还需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将制度强化执行逐步转变为职工自觉执行。5、对视觉形象系统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规范,计划在2003年完成。
  总之,在中科院、广东省及广州分院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广州能源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研究所的发展。但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诸如上述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进一步抓创新文化的落实和可持续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创新文化的内容。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能源所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Copyright © 2002-2013 粤ICP备11089167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电话:020-87057639(党政办) 87057637(科技处) E-mail:web@ms.gie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