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架构 > 科研部门 > 海上能源研究中心 > 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技术科研团队 > 科研团队动态 > 研究人员
科研团队动态
研究人员

四川人,九三学社成员,中山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岗位人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技术科研团队负责人、广东省分布式储能及智能微电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电源学会理事、广东省电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分布式发电专委会委员,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IEEE PES常委理事会成员、太阳能学报编委,多个能源电力国际期刊审稿人。1999年起从事光伏发电理论与技术、分布式智能微网、新型储能、综合能源系统、海上风电制氢综合消纳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20多年。近5年来,承担2030智能电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项目1项,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市重点研发项目4项,承担企业横向项目5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70多篇(SCI/EI 30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2019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是广东省各级科技项目与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储能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氢能)专题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兼任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也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发改委和国家新型储能创新研究院战略咨询专家、江苏省光伏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等。

刘雨兵,华南农业大学本科,1994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从事电能替代、工业节能控制技术与设备研发。主要包括:多能源联合干燥技术,木材和食品各类干燥控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曾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承担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大规模高智能木材干燥成套技术设备研制与智能型干燥成套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基于太阳能与热泵的农产品联合干燥控制系统等的研发与应用示范。近5年来,承担了2030智能电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南方电网等企业委托设备研发项目20多项。

刘尚余博士、副研究员,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能工程博士学位。先后从事软件开发、新能源技术与政策研究,气候变化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是我国最早从事CDM项目开发者之一,在CDM方法学研究和项目开发及中国自愿减排项目开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负责多项欧盟第五、第六框架下能源技术交流的国际合作项目,并与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芬兰、日本、越南等国共同申请和参与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主要从事中国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与项目的开发,涉及领域包括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秸秆制板、水泥余热发电、生物质颗粒替代重油供热、生物柴油及林业碳汇项目,特别在林业碳汇项目领域,成功开发了广东省第一个大型碳汇造林项目-大埔县碳汇造林项目,为广东省大型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树立了一个标杆。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广东电网公司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导师。长期从事分布式微电网电力变换控制装置、新型储能构网型变流器、中低压配电网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课题1项、广东省级课题2项、南方电网科技项目3项,参与其他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3余件(已授权10项)。

马泽涛,九三学社社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岗位人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导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硕、博毕业,曾赴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任法国里尔大学L2EP实验室电气工程师。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制氢、微电网、海上能源消纳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课题/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各级财政与企业科技项目10项,发表SCI/EI论文近30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参编标准2项。其中,作为负责人主持了中国科学院C类先导专项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广东省海上风电联合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

王同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直博毕业,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导师,IEEE Member,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专家委员会电力专家组委员。从事能源互联网建模与分布式控制、能源交易与碳交易、能源区块链、分布式算法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子任务1项,另外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项目、南方电网等分布式能源、智能配电、用户侧优化调控等相关基金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研究20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共34篇,在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包括国际顶会)上作科研报告,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Applied Energy《电力建设》等国内外优秀期刊审稿专家。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并继续硕博连读获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9-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后。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主要从事高温燃料电池、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电热氢协同增效控制及能量管理优化、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耦合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参与重点研发项目2项、南网企业横向项目3项。发表SCI/EI论文7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本科、华南理工大学博士,IEEE PES理事会员。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微网技术、综合能源系统、虚拟电厂等方向的研究。主持2030智能电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南方电网竞争性重点项目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参与及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广东省新能源重点研发项目、广州市重大项目、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专利10余项。2019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吴昌宏,华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本科、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微电网储能双向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近年来参与了多个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研发了高频并网光伏逆变器、百千瓦级三相三电平储能双向变流器、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5件,授权6件,软件著作权3项。

陈浩波北京科技大学硕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现主要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在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碳减排项目开发、能效评价和节能评估方面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近年参与省部级或市级项目十余项,并完成企业技术开发和咨询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论文6篇。

蒋春碧中国科技大学本科、2016年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石油工程博士学位,鹏城实验室博士后、数据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从事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为算法负责人主导多个新能源与储能领域核心项目的研究,在光储充协同优化、功率预测算法研发及储能电站运行多目标优化策略等方面开展了5年学科交叉应用研究;主导设计的多目标储能策略使场站考核费用降低10%,在国网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竞赛中率队获日前排名第3,中期排名第2;发表3篇SCI论文,获7项发明专利授权。

田小雨,1992年生,中南大学自动化系本硕、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丹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广东工业大学青百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从事城市低碳建筑能耗评估及调控技术、电力电子控制方法、海上风资源评估、建筑节能人体热舒适与安全等相关研究,主持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参与户用光伏逆变器、智能用电、海上风电评估、用户侧优化调控等相关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共13篇(TOP期刊9篇,ESI高被引1篇),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两项,担任2023年全国热舒适与睡眠环境学术会议大会秘书及国际期刊Buildings专刊客座编辑。

,1996年生,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硕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布式光储微电网运行调控、有源配电网及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新能源重点研发项目、南方电网科技项目等10多项纵、横向项目(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担任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审稿专家。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

giec-sydw.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