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报告

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会通知(2025.7.3)

文章来源:沈来宏  |  发布时间:2025-07-01  |  【打印】 【关闭

  

应广东省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的邀请,东南大学沈来宏教授将于7月3日(周四)来访并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会安排如下:

间:2025年7月3日9:00-11:00

点:生物质能源大楼911会议室

报告题目:生物质化学链燃烧/气化技术的关键问题

报告摘要:生物质化学链燃烧/气化技术因其结合生物质可再生性与本征碳捕集/转化优势,是实现负碳排放的关键路径。然而,生物质燃料的高挥发分、复杂灰分(富含碱/碱土金属)、低能量密度及多变组分,对载氧体提出了远超化石燃料体系的严苛要求。理想载氧体需在复杂生物质反应环境下稳定运行十万小时,其长寿命保障是生物质化学链燃烧/气化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核心瓶颈。本报告聚焦Bio-CLC/G中载氧体面临的独特关键问题与长寿命挑战。生物质挥发分热解/重整产生的焦油与积碳极易覆盖活性位;灰分中K、Na等碱金属强烈侵蚀载氧体晶格、引发严重烧结与相变失活;复杂气氛(H₂O, CO₂, 杂质气体)及温度波动加剧了化学/机械性能衰减。尽管在抗积碳载氧体设计、耐碱金属侵蚀材料及利用生物质灰分改性载氧体等方面取得进展,但现有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尤其在真实生物质灰环境下,距十万小时目标差距巨大。通往长寿命之路的核心在于解决生物质场景下的深度科学问题:如何精准设计兼具抗积碳催化活性与极端抗碱金属侵蚀能力的复合载氧体微结构?如何阐明并抑制生物质灰-载氧体界面有害反应?如何构建适应生物质多变组分与反应路径的自适应/自修复载氧体体系? 建立标准化的加速老化/磨损测试与寿命评估模型至关重要,以替代耗时的实际循环实验。展望未来,突破生物质载氧体长寿命瓶颈,需在微纳尺度定向材料工程、生物质灰协同调控及智能自适应材料等方向取得革命性进展。

报告人简介:沈来宏,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1995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赴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化学链燃烧与气化技术的创新研究,是该领域的领军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试规模的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捕集CO₂技术,并创新性提出了串行流化床、涌渗流化床等核心理论与技术。连续入选Elsevier高被引中国学者榜,担任国际化学链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及第4届会议主席,拥有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学术成果卓著,享誉国际。

参加人员:请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科研团队和城乡矿山集成技术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同时欢迎其他感兴趣的人员参加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

giec-sydw.png